电影艺术

综合新闻

张乐平是一座艺术宝库 | 黄可

来源:电影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12

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与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为纪念张乐平先生(1910-1992)诞辰110周年,于2020年11月10日联袂举办“回眸——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

与此同时,北京的人民美术出版社和连环画出版社联合出版了一套《张乐平》十二册系列图书。笔者既参观了张乐平纪念特展,又看了十二册《张乐平》系列图书。两者相比,张乐平纪念特展,可大致概览张乐平的艺术人生;而十二册《张乐平》系列图书,则可贵地把目前能都搜索到的张乐平数千幅各类画作集中起来,又分门别类作介绍,使后人可以深入细致、全面地品味张乐平作品,了解这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大师的人生脉络。因此,这套《张乐平》系列图书,对全面研究张乐平来说,既是一个小结,也是新的起点。

张乐平1941年初夏的自写

《张乐平》十二册系列图书的第一册《都市风情》,集中介绍张乐平创造“三毛”艺术形象之外的早期漫画作品,包括独幅漫画、组画漫画插画(应约为描写上海都市生活的文学作品创作的插图)和连环漫画。这册《都市风情》形象鲜明地显示着,张乐平自15岁离开家乡(浙江海盐)来到上海东部南汇万祥镇一家木行当学徒,以及后来融入上海市区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中西文化交融、贫富差距极大、光怪陆离的国际大都市,经他敏锐的观察而有种种感受,然后创作一系列带有都市风俗画情趣的漫画作品,借助描绘上海的社会百态,揭示旧中国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下发人深思的种种问题,并且触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流浪儿童问题,这就是张乐平孕育创作流浪儿童艺术形象“三毛”的都市社会生活基础。

张乐平笔下的三毛艺术形象,从第二册《弄堂里的三毛》即早期的三毛,到第三册《抗战烽火》中的三毛,第四册《三毛从军记》和第五册《三毛流浪记》等后来的三毛来看,显然是不一样的。三毛艺术形象的塑造有一个发展、探索、深化、成熟的过程,这也是张乐平的漫画艺术发展、探索、深化、成熟的过程。

早期的三毛·小人大志气(1935年)

创造于1935年7月的早期三毛艺术形象,造型定位是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脑袋很大,光头,只长三根头发,身体不胖不瘦,聪明,顽皮,好动,对世界充满着好奇,看到什么新的物件,都要去摆弄,搞个明白;看到别人的种种动作姿态,都要去模仿表演,于是闹出种种哭笑不得的笑话。说白了,早期的三毛艺术形象,就总体而言,是上海弄堂里和街头活动的一个聪明、顽皮、好动的小男孩。不过,可贵之处在于,早期的三毛,也显示了胸怀大志的可爱一面。例如《小人大志气》一画,描绘三毛胸怀要当“大将军”保卫国家的大志,骑在一只高大的黄狗背上把它当作军马,挥鞭奔腾前进,着实可爱。

后来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抗日战争中,三毛虽然小小年纪,却在参军征兵处争着一定要报名参军上前线杀敌(参见《三毛的大刀》漫画组画)。可见,在抗日烽火的历史进程中,三毛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成长。

到了第四册《三毛从军记》,三毛已参军上前线,发挥聪明才智,以妙计杀死日本侵略者,缴获枪支,立功受奖。同时,借助三毛的从军经历,暴露了国民党政府军中官兵不平等、长官虐待士兵等一系列问题。

尤其在第五册《三毛流浪记》中,三毛作为旧中国流浪儿童的典型形象,已是塑造得相当完整和成熟。三毛的造型,除了头部特征基本与早期的三毛相似外,则突出了三毛因为长期流浪不得温饱而营养不良,所以体格特别瘦骨嶙峋。而对于三毛精神气质的刻绘,则特别强调机智勇敢、正义有为、助人为乐,使人一见就感到可爱和亲近。就绘画表现技巧而言,线条已是圆熟伶俐,发挥到几乎可以一笔不多也不少的地步。构图、情节的安排,也都做到了无可挑剔。

三毛与小伙伴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1949年)

第六册《盼望曙光》和第七册《三毛新生记》,三毛在流浪中因见义勇为,触及旧社会的所谓法规而被捕坐牢房,在监狱中遇见被捕的革命者,受到革命者指点而追求光明。上海解放,三毛也获得了新生,成为人见人爱的少先队优秀队员。1950年,张乐平用热烈的色彩,创作了一对新年画《三毛解放了》(由《大公报》印制,下图),借助三毛在欢腾打腰鼓和扭秧歌来欢庆新中国诞生。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张乐平又创作彩绘宣传画《祖国万岁》,借助描绘满怀喜悦的三毛,乘坐气球吊着的花篮腾空翱翔,来欢庆新中国诞生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