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艺术的时间属性问题,本身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性的话题。首先,从观演关系上来说,作为一种,在时间中行进的艺术,电影具备一种,与观众进行沟通的能力。
影像强大的表意能力和模仿现实的能力,可以创造一种身临其境之感,造成观众观赏一件,正在发生的事的幻觉,而这也是许多商业电影创作者,在不断探索的方向。
可以说,电影艺术诞生至今,任何一种重要的技术革命,都是为了更逼真地模仿或创造现实,从而建造,更加完整无瑕的“银幕幻觉”。从声音、色彩的加入,到三维立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莫不如是。
然而,在西方现代电影理论中,曾提出电影所表现的,现在有“过去的现在” 和“真正的时间”的分别。由于传统运动——影像,通过剪辑而选择和协调那些“有意义的瞬间”,因而其把,不稳定和不确定的现在转换为“一个清晰、稳定和可描述的过去”。
德勒兹认为,由剪辑逻辑而创造的时间,与在影像中,自行显现的时间是有差别的,虽然影像看似同样在,表现“正在发生”的事件,但依循因果逻辑剪辑而成的影像,实际上表现的是,一个已经具备确定结果的,过去也已发生完的事件。
而现代哲学普遍认同的一种时间观,认为“真正的时间”并非客观流逝的实体,而是绵延不绝的,内在生命体验。因此,没有不与过去和未来,发生关系的现在,进一步而言,纯粹的“现在”本来就不存在。
中国武侠电影的时间属性,与以上两种观念都不完全相同。首先,“武侠” 先天就具有过去的属性,这是由武侠故事得以发生的,特定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武侠文化的造梦本质,决定了其故事的发生背景,一定与观众所处的现实世界,是界限分明的。而中华文化对历史的强烈关注和武侠故事,对历史的附会,使得武侠故事的过去属性分外强烈。
第二,由于传统侠义故事及武侠文学的普及,很多武侠影片讲述的是,观众所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国武侠片的本土观众,对于武侠电影的欣赏习惯,很大程度上,与欣赏中国戏曲的习惯是相似的,即并非着重,关注讲述的故事,而重点在于欣赏其讲述的过程。
对于武侠电影而言,这种讲述的元素,包括动作导演对于动作设计的新颖性,借助全新的场景、道具等而产生的新的视觉体验,以及影片在画面、剪辑甚至置景等,各个层面的相互配合,及其对武打动作,银幕表现效果的渲染。
因此,武侠电影,不仅仅与其他种类的类型片一样,具备固定的叙事模式,而是更往往具备,讲述一个观众原本就熟悉的故事的特点。
此外,一部武侠电影,往往还具有“自身的历史”。传承深远的武侠文化,作为武侠电影的文化基因,往往提供着,许多先于影片本身而存在的“江湖旧梦”。
这些前史在武侠电影中,并不只是简单地以闪回、回忆等形式出现,而经常是渗透在,影片的叙事进程中,与其并行不悖。对“过去的过去”的表述,也成为武侠电影重要的叙事特征。
总之,武侠电影叙事的时间对象,通常是具有,明确过去属性的故事,以及“过去的过去”即武侠的历史。诚然,武侠电影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商业类型片,因而其遵从着,许多类型电影的写作规范。
从叙事角度来说,一部面向市场的武侠电影,必须追求叙事的清晰流畅,这使得武侠电影,无论是叙事线条,还是其时间表现,都大体上遵从传统的形态。但是,基于中国武侠文化的民族传统,武侠电影在时间上的表现,仍然具备一定的独特性。
由于篇幅的限制,电影作品要讲述,一个戏剧化的故事,通常只能讲述,在一定时间限度之内发生的事件。这是亚里士多德规定,戏剧事件的长度,以及“三一律” 原则提出的现实基础。
在这种叙事模式中,故事是一个,有起始与终结的完整事件,相应地,作为事件因果,逻辑链环容器的时间,是一条有明确起点和终点的线段。
然而,不管是古典哲学还是现代哲学,都无一例外地承认,真正的时间是无始无终的,向着过去与未来,无限延伸。因此,有始有终的叙事模型,对时间的模拟是充满假定性的,这也是戏剧化的商业电影,被视作银幕梦幻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