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雨欣侃蓝领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作为第一部讲述中国历史获得奥斯卡奖的电影,《末代皇帝》在整个电影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部电影不仅让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拿下来自己生涯唯一一个奥斯卡最佳影片,而参演这部电影的中国演员尊龙、陈冲、邬君梅也都凭借这部电影成功打入好莱坞。
《末代皇帝》是一篇人物志,讲述了封建中国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人生故事。 影片记录了他每个人生阶段的际遇,幼年登基,少年时期军阀混战被软禁紫禁城,青年时期重新成为满洲国皇帝却又被剥夺实权,中年沦为战犯接受改造,最终出狱作为一名花匠度过余生。
直到现在,每当有人提起史诗级的个人传记类电影,都必须提及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末代皇帝》。贝托鲁奇真是一个伟大的导演,他的电影真是让人震撼。这部长达四个小时之久的《末代皇帝》,对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来说,实在太震撼了。
这部电影以一个溥仪这个角色为主视角,切入了这个时代,深深的剖析了这个时代的特点,以及溥仪这个人。甚至作为一个中国人,还是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深深敬佩贝托鲁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理解,以及电影艺术上的呈现,就如同电影《大腕》中的剧情一般,导演泰勒从葛优这个摄影师平头老百姓的口中加深了对皇帝的了解。以此可见,在当时拍摄《末代皇帝》中,贝托鲁奇在各方面所做的努力,以及他的电影天赋,实在让人震撼。
贝托鲁奇对溥仪以及时代的理解只是拍好这个电影的坚实基础,演员的表现自然也不能忽视。尊龙在这部电影中奉献了绝佳的演技,并且靠这部电影提名了金球奖影帝。尊龙所饰演的溥仪更是成为了所有人心中溥仪的历史形象。从青年到老年,完美呈现了溥仪这位命运多舛,变数极大的人物,这点事极为不易的,尊龙的表演也是极为出色的。
溥仪的一生不断的在向淘汰的旧事物告别,也不断的被迫接受新事物,每次都新旧替换,他总在最前头,也是感受最深的。从皇帝到阶下囚,从战犯到平民,不知道当年他再回紫禁城的时候,他的内心的万般情绪,到底是如何呢?尊龙把那万般情绪藏于眼底,似是一眼囊括了自己的一生,也似是故人归来,看看自己的前半生。
这部电影真实取景于紫禁城,也是第一部得到中国政府许可在紫禁城内拍摄的故事片。此外电影还请来了真实的喇嘛参演,仿佛是一项中国近现代史影像复原工程。在特效和影视城发达的现代,以后很难再看到这种真实感。更重要的是,它没有高度还原历史,只保留基本史实,适当艺术发挥,使观者"沉浸其中"。对比最近几十年两地三岸的帝王戏、宫廷戏,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这部电影的电影手法也是绝妙的。一方面是光影和色彩,童年的溥仪,镜头感永远充满着阴影(参考慈禧片段),青年时接触到以庄士敦为代表的宫外生活,阳光的镜头逐渐占了上风,中年困于满洲国时,昔日的阴影又笼罩回来,晚年得到新中国救赎,光和影趋于平衡(参考最后一次坐龙椅)。
引用该片摄影斯托拉罗的话:“红色是血液的颜色,它作为闪回的开端,随着城门的打开而切入。橙色是温暖的颜色,作为代表家庭和紫禁城的色调。黄色是皇帝的身份象征,也是太阳的颜色。绿色是教师的自行车和帽子的颜色,代表着知识。”这种色彩运用,之后仅在《霸王别姬》上看到过。
另一方面是叙事手法。剧本素材基本来自两本自传——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和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电影便从溥仪和监狱长两个人的角度来展现,没有过多的批判或美化溥仪,仅把他当成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符号、脸谱。
《末代皇帝》的配乐也获得了第60届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作曲的是中国的苏聪、英国的戴维·伯恩(David?Byrne)、日本的坂本龙一(Ryuichi?Sakamoto)。三人的配乐风格不尽相同,但在这部影片里却都贡献了符合中国意境的配乐,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的管弦乐器,加以西方的点滴交响,完美的展现了溥仪作为末代皇帝的传奇人生,让人不胜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