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徐浩峰武侠电影的创作方式,对未来武侠电影的影响
如果说精英立场与大众审美之间的矛盾,是从传者与受众所持有的审美立场,是从当前中国文化格局的,横向角度反思徐氏武侠电影。
那么,传统伦理与现代观念的矛盾,则是从“传统与现代”的纵向文化命题,从影片内在的文化理念、价值观的角度考察徐氏武侠电影。
武侠电影本身意味着,一个近乎纯粹的中国文化命题,徐浩峰所注重宣扬传统文化的武侠电影尤甚。这就意味着传统伦理,不仅包括传统伦理糟粕之处,包括被封闭、被隔离,不能为现代民众真正接触、理解的传统文化,而且也理应包括那些,与现代观念、现代文明、现代文化认同相悖的传统文化。
徐浩峰的武侠电影获得了业界的一致好评,从美学和文化层面启迪着,武侠电影创作的后来者,回归武侠本质方是正道。
然而,他所持有的精英立场,与大众审美间的矛盾,不仅使大众很难接受和正确解读他的武侠电影,而且其所宣扬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存在诸多冲突之处。
徐浩峰在武侠电影创作中遭遇的尴尬表明,在文化大发展、技术大发展、媒介大融合的现实语境中,有效平衡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恰当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传播民族文化,建构民族认同,促进武侠电影发展,建立健康、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电影市场的关键。
徐氏独树一帜的硬派武侠电影风,是武侠电影的一种颠覆
我们沿着武侠电影的文本生产语境——生产的武侠电影文本及其特征——武侠电影文本的文化内涵——启示与反思这一框架和线索,对徐浩峰的武侠电影进行了具体的了解。
可以发现,徐浩峰所构筑的武侠世界,始终保持着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批判和思考、对复杂多义人性的关注,其武侠电影也由此,被赋予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难以磨灭的“作者”风范。
在中国武侠电影的历史脉络中,徐氏武侠电影不仅在文本形式上,创构出注重历史质感实感、注重实战武术武器、独树一帜的硬派武侠电影风格,而且在文化意涵上,注重传统武林伦理的呈现。
通过表现武者的道德沉沦和权力斗争、武行的信仰坍塌和制度腐朽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影射与批判。对比当下历史意识缺失、侠义精神隐逸、传统文化错位、仅仅强调奇观叙事的武侠大片,徐氏武侠电影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实现了对武侠电影的一种颠覆和超越。
显然,我们应当意识到这样一个现实:在文化全球化和视觉文化时代,景观、奇观和形象的生产与消费,已然僭越了传统的人物、剧情、故事,成为大众消费娱乐的主流,技术也由此超越思想,决定了艺术形态、电影生产、市场格局,甚至决定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在政治、商业和娱乐力量的裹挟中,生产—制作—消费,各个环节进一步剔除了艺术电影,赖以生根发芽的土壤,那些强调思想深度和文化厚度的,作者电影的出现实属不易。
电影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必须遵循的原则
徐氏武侠电影启发今后武侠电影创作,注重传统文化资源转化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创作者注重传统文化、启蒙思想、历史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文化立场。
这注定与大众文化时代观众不断降低、退化的审美能力背道而驰,创作者所传达的传统师徒观、伦理观和道德观与现代观念之间的矛盾无法掩饰。
而调和徐氏武侠电影中精英立场与大众审美、传统伦理与现代观念间的矛盾,不仅有助于解决徐氏武侠电影“好口碑”、“低票房”的尴尬处境,有助于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为今后武侠电影创作提供有益的示范和借鉴。
这条道路任重道远,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之策。总而言之,作为一种文化产品,电影有其所必须遵循的“政治逻辑”、“经济逻辑”和“艺术逻辑”。
尽管新世纪以来,消费主义与娱乐主义的极大张扬,逐渐使电影的“艺术逻辑”让位于“政治逻辑”和“商业逻辑”,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取代,启蒙主义被实用主义僭越,理想主义也由此让位于功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