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法国阿维尼翁戏剧节
奥地利布雷根茨音乐节
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
阿那亚戏剧节
“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
乌镇戏剧节
香港艺术节
程辉 文艺评论家、艺术节展策划人
沈林 中央戏剧学院博士生导师
沈伟 舞蹈家、画家、导演
田浩江 iSING!Suzhou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创设人兼艺术总监
易立明 北京大华城市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舞美设计
于海 中国国际管乐节艺术总监、原解放军军乐团团长
一年多来,疫情让全世界的表演艺术遭受了沉重打击。在中国,近几年以邀请国际表演艺术作品来华为主要形式的艺术节展热潮,被动地归于平静。
尽管有种种不便,中国的艺术领域仍然在尽可能充分利用资源逆势重启,恢复元气,在“安全”和“丰富”之间找到平衡。失去了绝大部分“外援”后,是时候展示中国本土的艺术创作水准和艺术节的运营管理水准了。的确,各地的艺术节展此起彼伏,通过前些年的国际文化交流,我们学会了更多吗?办出了更有吸引力的艺术节了吗?如果随之暴露出了问题,那这个特殊时期也许正是绝佳的反思机会。
日前,在第21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高峰论坛上,多位业内人士就艺术节展的话题亮出观点。
那么多不专业的人热衷于干艺术
程辉:当下中国的艺术节有了很多,这是好事,但也有些不足。比如说,与世界优秀成熟的艺术节比起来,有的专业性、艺术性和个性明显不够,问题出在哪里?
沈伟:艺术节不是挣钱的商业机制,不是一个群众教育的机制,也不是学校教育的机制,它就是把艺术在这个期间展现给观众、给当地的人。艺术节第一重要的是艺术总监,选到最合适的艺术作品。还有技术总监,把艺术完成和实现。第三是发展部门,实际上就是行政、后勤,为艺术总监和技术总监找到钱,负责跟观众接轨的关系以及票房的事情。
易立明:艺术节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正如一个演出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一样。
在北京举办的艺术节更多是做给中国的观众看,中国观众、北京观众也很希望了解其他国家的艺术形态,应该把有个性的东西介绍过来,而不只是因为它在国际上很有名。比如我们去爱丁堡或者纽约旅游,可以看到表面的市民生活,内在的思想是什么?他们的喜悦和焦虑是什么?这是艺术节能够表现出来的。我们本地的艺术节也要表现我们自己这个城市,我们的人民所关注、所思考的问题。所以,我认为艺术节最可贵的是保持一种独特的艺术品位和指向。让我们这个城市的观众能够有见识,能够知道全世界在想什么。告诉我你在想什么,这样就不会产生仇恨。我们很多时候把交流的功能丢掉了,变成了纯粹的市场。
艺术节的艺术总监最关键,得有自己的艺术品位,得有一个理念,那么多戏选哪部?艺术总监不到全世界去看戏,不关心全世界在发生什么,就可以说办了一个国际艺术节,你就知道那几出戏,凭什么是国际艺术节?那是国际地方艺术节。
中国的艺术节的问题是艺术总监缺乏权威,总策划、策划排在前边,然后才是艺术总监,这个事可笑。
于海:要办好艺术节,怎么跟政府沟通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搞街游路过主要街道、到广场上去与观众互动,没有政府支持是不可能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那么成熟了,也有政府的支持。
沈林:我第一次去德国的时候,东西德还没有合并,东德的戏剧比西德的棒多了,西德和西方世界都承认。我们今天熟悉的德国最好的剧团全在东德,西柏林只有一个,就是邵宾纳剧院。人民剧院是苏联红军帮着重建的,苏联红军一去就恢复这个剧院,还拆了柏林纳粹党党部的红大理石,来重建被炸塌了的人民剧院前厅。人民剧院本来就是德国工人募捐建造成的,这是一个恢复德国社会主义传统的姿态。
往更深说,就是办文化事业需要意识形态的前瞻,做戏剧的人本身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
确实,有些政府支持的戏剧节是不错的。像布拉格四年展,过去就是由捷克当年的文化部创办的,到现在也是全世界最有影响的专业舞台设计节。政府支持是好事。我接触过的艺术节,办得不好的原因是因为不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