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一部电影一场梦,浮梦半醒看人生。(此文原创,抄袭必究,请关注最不专业的讲解员)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520,无数躁动的男女成双结对地游走在各大公园、影院、商场,让我这等异乡漂泊的打工人顿感无所事事。百般聊赖下,终于还是走进那个最熟悉的影院找到一部在我看来足够无聊的影片打发时光。却不想,这无心插柳的一笔居然还有意外收获。
这部让我颇有感受的影片就是昨日刚刚上映的《白蛇传·情》,听到名字是不是觉得很熟悉,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就连穿着开裆裤的娃娃也能说道个几句,之前同一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早已泛滥,那这次又能拍出什么新意呢?
嘿嘿,新就新在这是一部粤剧电影,没想到吧!传统舞台艺术居然还能焕发生机,搬上大荧幕。我印象中的戏曲电影大多停留在上世纪的样板戏,《红灯记》、《林海雪原》这些经典剧目当年随着电影传播至乡间街头。虽然的确起到宣传作用,但是过于呆板的拍摄手法和面具化的表演还是被不少人诟病,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文化市场逐步活跃,各种各样不同题材的电影充斥着市场,人们的选择性变多,便很少光顾此类影片。
实话实说我也不是一个纯粹的戏迷,虽然不反感这种艺术形式,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让我很难喘息,偶尔能够抽出时间看部电影也多是选择一些节奏紧凑,情感爆发点多或者笑点密集的作品。奈何家中有位酷爱戏曲的老母亲,打小也伴随着豫剧、曲剧、越调、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多戏种的声腔下耳濡目染了一些,也算能小小品读一些其中的滋味。
戏曲舞台的表演“重意不重形”,更遵从中国传统的表演方式,无论哪个剧种都不像欧美歌剧那样在意场景布置,对于缺乏场景想象的年轻人而言,这自然是极度费力的事情,远不像动作电影一样直观且有冲击力。再加上戏曲独有的韵味体现在转腔走调间的那股寸劲,而这种拉腔拖调的方式既需要表演者长年累月的磨练技艺,同样也需要观赏者耐心倾听的态度。这种种新旧文化的矛盾最终让传统戏曲成为“过时”的代名词。
但这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历经岁月洗礼,这些戏曲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生存技艺,而是融入了华夏精神的一种民族形象,所以它们更需要推陈出新,代代相传。这部影片或许提供了一种思路,在特效镜头的加持下,当初单调的场景布置焕然一新,在合适的条件下,这些唱腔娴熟的戏曲演员依然能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即使听不懂粤语,那凄美的唱腔却也让同在影院的很多人居然听得如痴如醉,这可能是快餐电影永远无法企及的东西。
当然这种小众化的电影很难一下改变掉现代人的生活习惯与观念。但是随着创作者们不懈的努力,终有一天新时代的观众会在潜移默化地改变下重新接受并认识我们自己的文化瑰宝。
喜欢作品的朋友,请留下您的关注,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