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千百年来,经过无数秦腔艺人的不懈努力,开创的板腔体秦腔音乐结构方法、雅俗共赏的秦腔文本结构体制,对梆子腔体系剧种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戏曲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5月22日下午,著名戏曲史论家、原西安市文化局局长苏育生在“秦腔艺术讲座”上如是说。
为普及秦腔艺术知识,宣传秦腔文化,促进人们进一步了解秦腔、认知秦腔,感受秦腔艺术的魅力,扩大秦腔艺术的影响力,5月22日下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艺术研究所、青海省艺术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联合主办,陕西省图书馆协办的2021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秦腔艺术讲座”在陕西省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辛雪峰,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戏剧曲艺处干部李小彤及众多业界专家、戏曲爱好者、“陕图讲坛”听众200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还通过中国秦腔网等媒体进行了全程直播,备受广大秦腔戏迷和社会大众的好评。
本场讲座以《秦腔名家与传承发展》为题,邀请苏育生老师就秦腔的形成及发展、秦腔历史上三大繁荣时期概述、新中国成立后秦腔的传承等主要内容进行专题讲述。
秦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现存文字中,最早能见到“秦腔”字样的,当是明末万历年间《钵中莲》传奇的抄本上。它是江南一带民间艺人创作的一个剧本,全部唱词都是典型的长短曲牌体结构,唯独第十四出《补缸》,其中唱词全部都是整齐的七字句,并标明唱“西秦腔二犯”。“这完全可以证明在南方人眼中的西秦腔(因在我国西部)至迟在明末万历年间已经形成,并流行于江南一带,被昆曲剧本所采用。”苏育生说,至清乾隆年间,秦腔在西安已经十分繁荣。乾隆时期的西安秦腔剧坛,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景象。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支强大的秦腔演员队伍,其中既有艺术精湛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演员,还有一批正在茁壮成长的艺术新秀。正是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老中青通力合作,演出了许多久演不衰的名剧,创造了秦腔新的辉煌。“在老一辈艺术家中,刘毓中、苏育民、李正敏、何振中、田德年、宋上华、刘易平、杨金凤等,可以说代表了这一时期秦腔最高水平。”苏育生说,近几十年来,在各种重大活动和经常性的演出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青年演员,他们的脱颖而出,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也扎实推动着秦腔艺术的发展。
苏育生的讲座将秦腔艺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深度解读秦腔的辉煌历史。并且通过20余幅珍贵图片,苏育民《打柴劝弟》、刘易平《辕门斩子》以及秦腔电影《火焰驹》和《三滴血》等珍贵音像资料的赏析,生动展示了秦腔名家对秦腔传承发展的重要影响。
“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剧种之一,也是梆子腔的鼻祖。在秦腔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秦腔名家对秦腔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秦腔的传承发展是常谈常新的话题,因为没有保护和传承,就谈不上创新与发展。”陕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副院长何桑表示,为传承发展秦腔艺术、提升秦腔艺术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以“庆百年华诞、创秦腔辉煌”为主题,于5月15日至5月29日,在西安举办2021年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此次秦腔艺术讲座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相信随着《陕西省秦腔艺术传承发展条例》的颁布,秦腔艺术的传承发展将得到稳步推进。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秦腔这一古老的戏曲艺术在保护、传承、发展方面面临诸多困境和问题,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何使古老的秦腔艺术能够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焕发出全新的艺术活力,不仅是所有戏曲从业者应当思考的问题,也是热爱秦腔艺术的普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次秦腔艺术讲座的成功举办,无疑将会为打开这些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