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岁月,百年辉煌。
各主旋律题材纷涌而至,从小荧屏到大银幕佳作不断,在一众佳作中,曾执导《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开启主旋律电影“商业时代”的导演黄建新,于近期上映的新片《1921》格外引人注目。电影带领观众重新回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刻,一同感受毛泽东、李达、董必武、何叔衡这些后来深深影响着中国历史发展的革命家在青年时代敢为天下先的革命品质和奋斗精神。
6月11日晚,第24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将举行金爵盛典并拉开大幕。届时,电影《1921》将作为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影片在金爵盛典上亮相,电影的导演黄建新将担任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
主旋律电影火出圈《1921》让年轻人与老一代情感共振
在今年的党建献礼片,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主旋律电影不仅成为长辈的“心头好”,还在年轻一代中备受欢迎。从前两年的《大江大河》系列,今年先后播出的《山海情》《觉醒年代》,都突破了圈层,进入由年轻人占主流的社交媒体语境中,实现了口碑和热度的双丰收。
作为“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黄建新导演有着自己独特的电影艺术风格。
对于主旋律影片,也有自己的独特判断与理解:“拍革命历史题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大事不虚'说的是大的历史事件必须真实,不能虚构;‘小事不拘'说的是,可以用合理的戏剧手段,虚构方式,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精彩,和观众老百姓贴得更近,让他们喜欢看”。
同样是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故事,十年前,黄建新已经拍摄了《建党伟业》,这次执导《1921》,如何做出新变化,挑战相当大。回归人物,是他的解决之道。“我们回到电影最初的逻辑——把所有注意点集中到人物,从人物的生活习惯、表达方式、情感等一点点展开,形成一个大的背景,使电影建立一个观众与人物形象之间的直接联系。”
电影《1921》打破主旋律影片的刻板印象,以革命先贤“普通人”的一面作为切入点,描摹伟人们富有烟火气的人物群像。制片人任宁表示,从剧本创作到现场拍摄,会结合史实特意设计现在年轻人有共鸣的情节,比如毛泽东在洗衣房实践“
工
读互助”;刘仁静、邓恩铭、王尽美新奇地玩哈哈镜。但是在开会时,这群年轻人们又会为实现革命的不同路径展开激烈辩论,意气风发。
可以说《1921》既是一次宝贵的爱国主义教育,也希望能达成年轻一代与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一次情感共振。
1比1还原城市文化风貌真实记录历史方能继往开来
其实,对于这种在大历史观之下的微观与中观视角探索,真实性是它的注解。
为了让这些演员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把握人物的内在精神,导演、编剧阅读了大量史料,并把人物传记、历史文档等各种资料寄给演员,让他们做好准备。“哪怕是一句台词、一个动作、一天的客串表演,我们都会一起认真讨论,研究琢磨如何传神准确地塑造好人物”。
为了更丰满、立体地塑造伟人们的青年时代,《1921》的编剧导演团队下足了功夫。联合导演郑大圣谈到,电影《1921》一以贯之的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所有的戏剧想象必须有坚实的历史依据,他们在电影筹备阶段就查证了很多细节,比如阅读大量的毛泽东早期文稿。
除此之外,为了重现20世纪20年代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城市文化风貌,剧组在街景中安装了上万个灯泡,甚至按照1:1的比例搭建了党“一大”会址、党的“二大”会址以及博文女校等建筑群,打造“艺术的真实”,就是为了以匠心成影坛之力作。
作为该片联合导演,上海籍的郑大圣此次在片中还原了不少老上海味道。“其实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被老师带着去中共一大纪念馆参观,这次为了拍摄一大,我们又去了好多次纪念馆,一寸一寸地看,一尺一尺地量,完整测绘了一大旧址,在上海车墩影视基地1:1复刻搭建了这个场景。”
百年前,正值青春的新时代青年们聚集于此,百年后,无数年轻人瞻仰“先辈少年时”,这个令人振奋的革命故事,正式拉开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