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综合新闻

电影背后的秘密:你从未注意过的声音艺术

来源:电影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25

今天这篇文章有些偏技术向,旨在向大家介绍一下在大家沉浸于光影世界时经常被忽略的东西——电影的声音。相信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很少去关注电影的声音(特别震撼的BGM除外),观影过程中出现的每个声响你都不觉得突兀,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声音里面至少有60%从来没在拍摄现场出现过。

电影拍摄中的声音录制

声音是非常奇妙的东西,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形象的:同样一个人说话,我们可以根据回响在脑中形成一个空间概念,比如是在旷野上或者狭窄的室内。声音会让观众产生更强的代入感,能够更好地烘托电影的气氛,今天美叔就跟大家聊一聊奇妙的电影声音。

与其他的电影技术一样,声音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的发展,美叔先跟大家介绍一下电影声音的历史,再跟大家讲一讲我们在看电影时听到的声音到底是怎么来的。在介绍历史之前,先跟大家普及一下电影声音的分类:人声、声效以及背景音乐,这三个大类也是跟随这电影声音发展一步步出现的。

电影声音的历史


早期电影院中会有乐队

声音对于电影的重要性,在电影刚刚普及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受到了从业者的关注。众所周知,最早出现在电影院当中的电影是无声电影(默片),但这并不是说观众在观影的时候没有声音:会做生意的影院会在银幕下方安排一支乐队演奏音乐或者解说,更有创意的影院则会在幕后(真正的电影银幕后面)放一支声音效果团队,根据影片内容实时提供声效。

虽然声音录制发明的时间要早于影像录制,但两者的播放速率不同,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选择现场演奏这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有太多弊端:失误、不同步,最大的问题是养活这么一支团队太费钱,所以电影技术从业者一直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红框中的装置让声音得以与画面同步

直到1926年,第一部音画同步的电影问世了——华纳兄弟出品的《唐璜》(Don Juan)。虽然《唐璜》当中只有背景音乐,但放在当时来说这也是非常大的进步,观众第一次在电影院当中欣赏到了有声电影,于是一大群“影院乐团”失业了……

《爵士歌王》剧照

1927年,对白这一概念也在电影当中得到了体现:《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当中首次出现人声。有了语言的介入,电影创作者能够更加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内容,对于观众来说也更容易理解角色。这部电影同样是华纳兄弟出品的,可见在电影声音的历史上,华纳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找不准话筒就会让声音飘忽不定

音画同期这一操作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是一项非常简单的操作,但是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其实并不容易。如果你自己拍摄视频的话就会知道,如果环境音嘈杂的话,你的对白很容易被环境音给遮掩下去,更难的是,当年话筒的收音范围很小,演员说话的时候身体动作幅度一大,就会出现声音忽大忽小飘忽不定的现象。

片场要保持安静

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制片厂将拍摄场地放到了影棚之内,以保证能够有效隔绝环境音,同时在拍摄的时候要保证现场的“绝对安静”;另一方面,演员在表演的时候要时刻对准话筒,以保证收音的质量。

音效库

即便如此,拍摄过程中也没法照顾到电影中的开关门声、脚步声等音效,但是缺少这些声音就会让影片显得不真实,于是音效剪辑概念开始出现。制片厂会采集各种不同的声音,组建一个音效库,然后在电影剪辑过程中把音效与画面剪辑到一起,这样一来,电影角色的动作也更加生动起来。

不过最早的音效非常简陋,因为各大制片厂的音效库中的声音素材并不丰富(毕竟录音磁带很占地方),所以这些音效只能重复利用,于是观众经常能在不同的电影中听到“熟悉的声音”。这个时候的音效更多的是为了烘托影片的气氛,而不是让观众感受到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