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FIRST青年电影展推出的超短片单元,本着“人人都是创作者”为实践理念,试图打通一条将电影艺术与更日常化的个人表达相连接的桥梁。
这个单元里,创作者通过5分钟的电影叙事表达,和由便携性的创作工具赋予的空间与新视角,以“手机”拍摄介质和“电影”叙事语言为出发点,通过探寻移动影像创作表达的边界,对当下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影像内容变革做出回应。
2021年7月30日,西宁——2021vivoVISION+超短片大赛首映暨颁奖仪式上,首次展映了23部优秀入围超短片作品。由青年导演刘宽拍摄的,以快递员为主角的纪录片《如果可以》摘得年度超短片;周圣崴的作品《让我们相爱吧》获得评审团大奖;连续两届入围大赛的青年创作者应照宜凭借反映都市青年人生活的超短片《火锅》获得了人文创作奖。
超短片大赛正在成为一个备受专业创作组群体关注和青睐的全新影像创作赛道,也为青年创作者提供了一条进入行业的可靠路径。
活动现场
多元面貌回应时代下的“人文之悦”
如果只有5分钟,手机能够记录与表达什么?当媒介载体不断发生变化,影像阅读成为这个时代习以为常的主流方式,年轻的创作者们如何运用和思考自己手中的工具来面对这个世界,也许是从集中观看这些超短片中可以窥见一二的乐趣。
本届超短片大赛的获奖作品,分别从不同题材和形式切入,但在对个体与他人、与世界、与自己的关系梳理中,清晰可见创作者真切充沛的情感在影片日常感的叙事中迸发,这也充分体现出在5分钟的有限时间中,每位创作者都用个人的镜头语言,诠释出大赛所提倡的影像创作主张——关注当下,回归日常。
年度超短片《如果可以》颁奖现场年度超短片《如果可以》将镜头对准我们身边的普通劳动者,记录了一位快递员在为生活打拼的当下,也在亲情和爱情中获得慰藉的故事。最后的跟拍镜头中,主人公载着一家人的摩托行驶在夜晚,字幕浮现出他的心愿与叹息,传递出一股真实质朴却又触动人心的力量。
年度超短片获奖作品《如果可以》海报荣获人文创作奖的作品《火锅》展现了当代都市青年的典型生活。无法“躺平”的人生,好在还有友谊和家人;喋喋不休的独白,真切、幽默,加上定格动画和实景穿插,形成了创作者极强的叙事风格。回归当下,重新发现自我与附近、自我与他人的亲密关系是这个时代需要的精神。
超短片人文创作奖颁奖现场
超短片人文创作奖获得作品《火锅》海报评审团大奖颁发给了周圣崴的超现实主义作品《让我们相爱吧》,导演在疫情期间利用家庭监控器作为媒介,近乎黑白的低画质和监控的全景俯视机位,重新审视着镜头的权利。更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困顿期间的导演,展示出自身的幽默感和想象力,以此号召人们在日常之下,始终抱有对生命与爱的向往。
评审团大奖《让我们相爱吧》海报除获奖作品外,戴锦华、曹斐以及黄轩也对入围作品中的三部影片给予了积极评价和鼓励。
知名摄影师黎晓亮首次尝试用手机拍摄的超短片《个命虚拟》聚焦流媒体下的直播现象,因其作品具有的时代隐喻意义和后网络美学的特征,收获了评审特别提及奖。
而关天执导的探讨家庭关系的《捉迷藏》,特色的手机三屏拼接的视觉形式也令评审印象深刻,称作品中对传统电影视听语言的自觉与对新媒介、新语言的探索弥足珍贵。
在另一位获得评审特别提及奖的作品《烟火》中,创作者于镭利用贯穿全片的具象化细节拍摄,配合人物局部露出,讲述一个揪心又数度反转,终归于温情的人物故事。
超短片评审团评审黄轩提出对多元性的期待和对作者性的尊重。“我不太会希望看到那些工业水准制作的东西,相反我不介意他们的作品是粗糙的或有颗粒的。”便携式拍摄设备正在对专业主义祛魅,手持相机、基础镜头,就足以达成创作的充分条件。
评审戴锦华则认为旧的叙事评量标准并没有完全丧失意义。“无论什么形式都是应该成为一种倾诉,都需要一个目的去抵达。”因此在使用新拍摄手段时,应当去发挥新媒介的更多可能性,来匹配某种创作的意图。相比于单一的独白、自白,社会性表达的尝试或许能给人更多惊喜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