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综合新闻

文艺百家丨电影《1921》:基于史实史料的主流叙事

来源:电影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8-07

影片《1921》集思想性、艺术性、当代性和观赏性于一体,跨越时空。基于史实和历史数据的视频对话和主流叙事赢得了票房和口碑,成为新主流电影创新探索的成功范例。

跨越时空的视频对话,建立一个世纪的理解给年轻人的原场景

《1921》中的人物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90后”和“00后”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二三十岁左右。扮演他们的演员也选择了与电影中角色年龄相仿的年轻人。这部电影可以看作是对100年前“90后”和“00后”一代的集体致敬。其中有留日归来,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推广的李达;毛泽东出身农民,当过兵,读书时组织过进步团体;曾是清朝天才,参加过武昌第一次起义的何书衡……虽然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都有着为国家和民族求真救度的共同决心。电影《1921》为今天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回首世纪征程,领悟世纪之初心的场景。看电影,你可以感受到不同时代年轻人之间的对话。剧中的年轻人正在为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戏外的年轻人正在重温历史。演员与角色的对话,观众与角色的对话,跨越100年的时空。 1921年和2021年的青年相遇,通过回顾和对话,观众看到了我们先辈们一百年前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他们不懈奋斗的延续。

从上海看全国,从中国看世界。上海是党的发源地,是其初衷的起点,也是影片人物故事的聚集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是动荡天气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俄国十月革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带到了中国,近代中国被囚禁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部电影虽然讲的是中国革命,但与当时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马林,从维也纳出发的共产国际代表,早期日本共产党人近藤荣藏,在中国开党的“南方陈北礼”,广州、武汉、济南地方共产党组织的代表,毛泽东和何书恒从长沙出发,在上海汇聚于此。 1921年,上海被各国租界瓜分,构成多元文化碰撞。当时,国际思潮也投射到了全国各地云集上海的代表身上。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当时激烈的思想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当时的300多个政治集团中生存和发展壮大? 1921年的上海,在中国历史时空坐标中,只是浩瀚江河中的一瞬,但这片看似平凡的时空,最终汇聚成惊天动地的近代史上最强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带领人民赢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现代民族国家屹立于世界东方。 100年前,上海的十里洋市场,暗流涌动,多方博弈,100年后的今天,世界也并不安宁。放眼世界,我们面临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中国人只有继承。革命先锋精神继续奋斗,谱写中华民族光辉篇章。

基于史实和史料的主流叙事,让历史走走进每一位观众心中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题材规定,电影《1921》必须遵循党史基本话语体系的逻辑和叙事走向,电影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把握这段历史,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大势所趋,反映建党开创性事件,挖掘史料,讲述史料,生动再现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情景以及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红船的接送。

影片开头讲述了1840年至1920年鸦片战争期间,国家贫弱,人民受欺负,军阀镇压爱国群众,产业工人受到剥削和压迫,给中华民族造成了严重的苦难。作为对中共创建前景的介绍,让观众更加了解这些革命先行者是如何悲愤交加的,在一个国家屈辱、人民受苦、文明尘埃落定的时代,他们为何慷慨大方。影片以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进程为情节主线,从思想决心到会前准备,再到冲破敌人层层阻挠,最终成功召开会议,一个结构序列。很自然地得出历史结论:党的建设和政治必须通过思想来建立。建党建强民族党,指导行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宣告了这个改变亿万人民前途命运的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新的篇章。

青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鲜明特色。影片始终洋溢着青春的朝气,热切而赤诚的救国之心,不仅是开拓者们年轻的面孔和身体,更重要的是流淌在他们身上的革命激情。奉献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价值取向。他们坚持真理和理想,他们呐喊,他们奔跑,他们牺牲,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而努力,他们对整个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底色。在影片中,毛泽东坚定地表示:“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的国家,不能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为理想而奋斗,为真理而奋斗,即使一事无成也值得。”为什么他们创建政党在短短28年内改变了中国?支持他们的是超越生命的信仰力量。祖先用自己的生命去追求真理,换取更多人的未来。这部电影让我们站在今天的历史节点,穿越一百年的时空,向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英雄们致敬。让历史走进每一位观众的心中,让每一位观众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在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