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倪自放
截止10月2日16时,国庆档电影《长津湖》上映三天票房达到8.7亿,达到口碑和票房双赢,成为档期最受瞩目的影片。
电影以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的长津湖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71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在极寒严酷环境下,东线作战部队凭着钢铁意志和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一路追击,奋勇杀敌,扭转了战场态势,打出了军威国威。
近日,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通过《长津湖》影片出品方,采访了影片的历史顾问王树增。
王树增,著名军旅作家,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鱼》《黑侠》《鸽哨》,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解放战争》《长征》《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等,长篇历史随笔《1911》。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对抗美援朝战争颇有研究,您写作的《朝鲜战争》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这场战争?
王树增:《朝鲜战争》这本书最早的书名叫《远东朝鲜战争》,是我整个当代战争系列当中最早的一本,至今已经出版了有十几年了。但它属于非虚构类的文学领域,因此准备的时间比较长,需要大量的研究史料,要采访当事人,另外还要勘察战场等等,准备的时间很长,因为需要收集这类的数据,所以每一本原创书的写作时间大约都得七八年以上。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参与了电影拍摄中的哪些工作?您怎么评价电影《长津湖》?
王树增:在《长津湖》这部影片的拍摄过程当中,我主要还是从历史方面做一些顾问工作。这部电影可以说我们期望已久,这个题材也是很多电影艺术家在多年前就开始注意到了。当我知道有电影艺术家来想做它的时候,我内心还是比较感动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在您看来,长津湖战役是怎样的存在?
王树增:我们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大提这场战争的。
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分成东西两个战场,由于战事的扩大,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对战争的介入不断深入,于是在朝鲜半岛的东北方向出现了一个东线战场,就是长津湖的那个方向。作战开始的时候已经到了11月份,是冬天了。战争发生的盖马高原,气候特征和西伯利亚是一样的,属于高寒地带,冬季气温都在零下10多度、20多度以下,长津湖之战时,甚至到过零下40多度,在这种状态之下的战场,自然环境非常残酷,电影中也真实重现了当时的寒冷。
我反复研究档案,有一个让我很心惊的事实,当时在严寒之下奔向盖马高原的这些战士们,基本上防寒的衣物都是不全的。虽然我们尽了最大努力为战士们准备御寒的衣物,但由于当时国力所限,绝大部分战士们是没有领全过的。有的领了棉衣,有的只领了棉裤,有的战士甚至只领了一顶棉帽而已。由于军情紧张,我们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扑向了盖马高原。在严寒之下,可以想象当时的困苦状态是什么样子的,资料中也有很多我军冻伤的记录。而我们东线战场的对手,又是美军最强悍的部队——陆战一师,还有美军第十军陆军的一些部队,当时美军不但武器装备是一流的,他们的被服装备也是一流的。在这块冰雪天地当中,两军交战之时,我军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是可想而知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认为此时拍《长津湖》的意义在于哪里?
王树增:这场战役充分地体现了为了维护民族的尊严,为了维护新中国的安全,中华儿女的那种绝死作战的精神。这种决死作战的精神,至今还令众人敬仰,所以我认为应该有这样一部艺术作品来反映它,特别是用银幕的方式来反映它。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您希望《长津湖》这部电影,最后呈现出一部怎样的影片?
王树增:这部影片它的成功和失败,一个标志性的原则就是,能不能体现出当时志愿军战士,那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们真实的精神状态。只有情感描写得真实了,你才能感动观众。在这种真实之下,才能托举起想彰显的主题——为了民族的尊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安全,以及中国人民的长久的幸福生活,战士们不惜前赴后继、赴汤蹈火。
由此,也是向所有人宣告:我们中华民族是有英雄好汉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和武装力量是不可战胜的。谁也不能阻止中国人民对和平生活的追求,谁也不能够侮辱中华民族的尊严。我想如果达到这一点,我们影片就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