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电影开始,暗潮汹涌的菲利普葛拉斯旋律拍打冲击画面上破败没落的俄国小镇。一名男子在清晨时分出门,下楼瞬间匆匆转身只因忘了关灯。他开车迎来外地友人,与警察闲聊,返家时妻正与青春年少的儿子争吵,儿子见到访客急忙夺门而出迎接。《缠绕之蛇》就这样开始: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说明,只在观众心里种下接下来两个多小时各式情绪的种子,于虚伪与苦难中萌芽。
安德烈萨金塞夫《缠绕之蛇》是一部非常难用单一观点切入的电影。它以接近舞台剧的剧本手法,透过《圣经》〈约伯记〉的框架,探讨现代人在面对当今社会种种不公不义时近似天谴的折磨,让人想起柯恩兄弟震撼人心的杰作《正经好人》;但同时片名的双关意义(《缠绕之蛇》的原文,与某重量级著作有另一层互文关系),直指国家机器的恐怖,在批判当今种种腐败恶行上亦是毫不手软,为前述的「天意」增添了一更深沉的讽刺与指控。人所受的屈辱究竟是出自命运折磨?抑或单纯的恶意蛮横草菅人命?都是暧昧难分。许多剧本里头看似无关紧要或稀松平常的小细节,以回异于商业片的手法积累堆叠,逐渐汇流成一幅对于人物与环境深刻细腻的写照。
这一切仍要回到萨金塞夫的导演功力。处女作《归乡》(TheReturn)夺下威尼斯影展金狮奖,诗意鬼魅让人想起前辈大师塔可夫斯基;而前作《艾莲娜》(Elena)冷静细腻的手法也延续到《缠绕之蛇》,让人想起萨金塞夫也很崇拜的柏格曼:看似平铺直叙,但画面的每个角落皆可感受到导演对作品的大巧不工的绝对控制,以几乎可说是不带任何形容词、无视角的手法,静静观察画面上一切来去。在一般电影里充满著给予观众「悲伤的」、「愤怒的」、「无助的」等情绪指示之处,萨金塞夫只是将摄影机放著,一丝不苟地捕捉画面每个细节变化,避免任何渲染炫技抹杀了叙事的重量,
平心而论,如果是为了题材的怂动或切中时事的即时性进电影院,《缠绕之蛇》恐怕会让人有些摸不著头绪。虽然电影中对于现实毫不涂脂抹粉,然而抽离的基调、缓慢的步调搭配前一小时难以掌握的叙事走向,对于平常鲜少看艺术电影的观众肯定是一大挑战。刻意营造的疏离感也让角色与演员有时显得纯粹为服务故事而生,缺乏内在世界与情感。只是到头来,在经济宗教的压迫下,耐心的观众仍可以捕捉到片中的人生百态。观影者除了赞叹萨金塞夫的勇气(本片部分资金乃国家补助,可想而知,普丁看到自己在片中的形象时,应该不会太愉快),同样不难在片中找到与自己生命呼应的细节。把一个设定于俄国边陲的故事扩张到放诸四海皆准的不公不义,也算得上是萨金塞夫了不起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