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导语
纵观当今电影史歌,VR电影是电影艺术发展的重大突破,最早由2016年谷推出首部VR短片《HELP》,由此引领人们在惊叹全新视觉效果的同时,引发一场席卷全球的视觉体验追求。这一现象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仿佛一夜间国内就多出了很多VR影视公司,直至2017年初,受市场调节机制的影响,VR的热度开始降低,但针对VR技术与影视的融合始终处于发展状态,国内多个视频客户端都设有专门的VR频道。[1]紧随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出,引领了一波新的热潮,最早是2016年谷歌研发的人工智能AlphaGo直接击败了世界围棋大师,然后人工智能技术直接延伸至无人机、无人车及语音识别等多个领域,且均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如今文化艺术领域也开始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像电影艺术中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就促使电影艺术发展迈入全新的变革阶段。
目前电影领域中,人工智能的融入主要是与VR电影引擎相结合,由此赋予了电影人物具备人工智能,比如导演只需要将具备一定观赏性的话题源设定一个剧情假设,并输入至VR引擎当中,由此将依照导演的假设进行多版本电影的演绎。[2]而这些电影当中的故事剧情,均都是由人工智能的VR引擎,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压力测试而总结出的独特想象画面,导演可从此类画面中选取最离奇且超乎预料的选项,同时观众方面也将拥有更多选项,可以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版本。由此可见,“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发展将赋予导演更好的呈现工具,赋予观众获得上帝视角,以此来观看一幕幕超乎想象边界的人生经历。
1.“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本体概念的变化
通常针对电影概念的描述都是紧随技术与产业发展的时间线而产生相应变化的,不管是以往的个体独立观影,还是集体影院观影最初都是采用摄像机曝光胶片后,依照化学显影与定影技术来获取相应的影像,然后采用光线照射胶片进行拷贝后放映出最终的连续影像。电影发展至今,早已成为艺术的代名词,但最初电影的诞生并不是为了艺术的呈现,比如最早采用多台相继连续拍摄跑马的影像,就充分证明拍摄画面在于记录和探究未知世界。[3]其后发展为短片形式,内容中演员的诙谐表现引起了大量的观众注意,比如《弗雷德奥特打喷嚏》,就属于较早的诙谐影片,还有其后的《卓别林》系列都促使电影逐步演变为商业为目的的杂耍类表现形式。而这些都属于无声电影时代,在电影人物首次于银幕发声后,电影真正开始迈入迅速发展的阶段,经历了一系列技术的变迁,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在彩色,从普通银幕到大银幕、单声道到立体声、模拟声及数字声等等。VR技术下电影画面由2D向3D转变、环绕声向空间声转变、高清、蓝光等清晰度标准涌现,都促使电影艺术的飞跃式发展。电影演变至今,形成了现代化的电影形态,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更是给观众们带来极致的观影美学感受。[4]因此,“人工智能+VR”技术促使我们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和纬度来对电影艺术的本体概念进行审视。
2.“人工智能+VR”技术下电影艺术发展的变革
本论点展开之前需要深度思考,“人工智能+VR”技术是如何引领电影艺术变革发展的?当前受到观众们广泛认可的彩色、大银幕及数字、3D电影是否就是电影艺术发展的终极形态?“人工智能+VR”技术应用后,电影艺术的目标是否在于满足观众视听器官信息接收?其与观众追求更高层次体验和追寻梦想等问题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具体从以下电影艺术发展的变革探寻答案:
2.1 观影体验的突破:电影艺术创作与制作的变革
世界范围首部代表传统电影艺术创作与制作技术突破的电影为1952年的《这是西尼拉玛》,这部电影就突破了当时电影立体声技术和彩色宽幕技术瓶颈,给观众带来视、听、触几方面的体验。电影艺术体验延伸至触觉,或者多数人都无法理解,这就需要从电影艺术以外的生理和物理角度来进行阐述。比如声音是一种机械波在空间当中传播的原理,当声波进入人耳将触动和形成人类听觉。具体就是声波触动人耳鼓膜与听小骨,然后内耳的感音器官直接实现声能向神经信号的转换,传入中枢后形成最终听觉。[5]甚至能量强大的声波还具备相应的冲击波效果,其能够对听者的身体表面造成明显的压迫感。因此,在“人工智能+VR”技术下的立体空间声影院,能够促使受众感受真实的体感,由此突破至触觉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