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期刊导读

数字化的电影美术形态

来源:电影艺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26

技术条件的升级,使人们对于艺术形式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电影处理中大量的数字化技术条件,被应用在影片的塑造上,其技术内容变化带来的美术形态转变也十分明显,只有通过对变化内容的系统性分析,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发展方向与优化路径,从而实现数字化与美术心态的完美融合。

一、视觉化处理内容

(一)分镜画面创造

传统电影中的美术创作已经无法适应产业发展的市场化需求,不能在影视创作中满足现代人对于电影的感官需要,因此,必须在技术条件上进行升级,并通过数字化的方法优化传统画面中的美术内容。

在数字化的技术条件下,可以在电影的分镜设计中,更加灵活地对场景比例、摄像角度、表演区域等内容进行优化处理,从而使内容与图像的可操作性更加突出,并通过相应的软件操作内容,完成虚拟化的镜头拍摄,从而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对于电影画面的客观需求[1]。例如,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故事板软件Storyboard Quick,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好的镜头模拟能力,并通过画面的自主设计,完成分镜化处理。在与传统分镜技术方法进行融合的同时,其自身也在不断进行完善与升级,从而在发展过程中,能够适应更加复杂化的素材处理,并在特定的画面展示中,形成专业化的电影处理应用程序,实现技术手段的升级。

(二)形象化预审视

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对空间画面的准确描述与捕捉,可以将镜头运动形式与相应的环境条件,同时输入到虚拟摄像设备的程序中,通过技术手段,完成正常拍摄过程中难度较大或是无法企及的画面模拟。同时,在预审片的视觉化处理中,可以更加直观地将导演的构思内容,形成具体的模拟蓝图,从而在执行过程中体现出数据化程序的精确性优势,为收缩电影创作中的风险性条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例如,在电影《迫在眉睫的危险》中,通过计算机模型技术的搭建,形成了类似工业设计图纸的电影场景,并在内容中,通过加入各类场景元素,实现了环境条件的模拟。在完成初步创设后,影片的制作人员可以直观地对内容的细节进行指导,并在计算机程序中,完成镜头与场景布局的设计,从而更好地实现拍摄镜头的精炼。

(三)拍摄方案与执行内容

传统电影的拍摄过程中,电影美工无法参与到具体的拍摄活动中,使得部分工作中的细节性问题产生明显的脱节,并增加了影片后期制作过程中的工作量。通过数字化的模拟技术,可以对影片拍摄过程进行模拟,并由此制定出具体的执行方案,为影片拍摄效率的提升创造了技术性的方法与条件。例如,Disscreet公司推出的3DS Max程序,可以有效地对影片拍摄方案中的场景、布局、灯光等条件进行有效的模拟,通过专业化知识内容的带入,为其拍摄过程中提供更加具体的执行方案,从而更好地实现拍摄设备的调度与管理,使电影在拍摄过程中的具体执行方案得到优化,并在拍摄效果上取得明显的改善,使得电影美术形态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与升级[2]。

尤其在现代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对于演员的表演路线、灯管设置、摄像器材轨迹等内容,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只有通过合理的模拟化处理,才能一次性地完成一组镜头的采集,从而保证整体拍摄过程中的有效调度。在场景复杂化不断加强、设备精密度不断提高的美术形态要求下,更应当对此类技术条件进行优化,从而达到电影美术效果升级的目的。

二、影像化塑造内容

电影处理后期对于影像化的塑造,更需要加入大量的数字化处理技术,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时代性的优势条件,从而实现技术内容对美术形态的服务,提高电影的艺术创作水平与市场化价值。例如,在CG技术中,通过电脑影像图形的功能优势,将画面进行具象化处理,可以更好地形成现代化的艺术作品。以虚拟人物的模拟为例,可以通过技术条件的发挥,通过对前期视觉化内容的在加工,在细节内容上,对镜头中的影像进行优化,从而使其在质感、表现形式上更加突出。同时,CG技术中,还可以通过动作捕捉与表演捕捉技术,将复杂化的操作内容,通过电脑程序呈现出来,从而将细到毛发的影像内容体现在电影画面中,为电影画面增加质感。

另外,电影的影像化塑造中,还需要通过后期合成技术,将场景调度与氛围营造结合在一起,通过各种艺术元素的数字化输出,在软件程序中进行整合,并在完成修改与调整后,再利用数字化的方式转化为具体的影像材料,从而完成电影美术形态的数字化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