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当今护理教育改革要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加大人文素养培养。”[1]然而,目前护理教育模式课程设计侧重于科学性的知识体系,忽视了情感和心灵等人文素养的培养,使护生人文艺术知识薄弱[2],对他人漠不关心[3],同时,也严重影响到护生发散型思维能力[4]和临床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5],以及临床工作中护士也缺乏对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心灵感受的敏锐洞察,使患者感受不到人性的温暖,护理的人文艺术性无法体现并逐渐丧失[6]。可是,护理学鼻祖南丁格尔曾提出,护理是一门最精细的艺术。艺术不仅能提高护生自身的道德情操、审美修养、塑造完美的人格,且有助于护生调整心态,感染他人,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促进护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7]。因此,目前高校对护生人文艺术性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国外有关护理人艺术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以为国内护理教育人文素养培养模式的改革,旨在提供借鉴与参考。
1 相关概念
1.1艺术 雨果认为,艺术是人类诗意的存在。托尔斯泰认为,艺术是人类生活中将人们的理性意识转化为感情的一种工具。学者苗贵松认为,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征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客观现实和表现审美理想,具体说,其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潘朝阳等[5]学者认为,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具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
1.2艺术教学 艺术教学就是诸如音乐、美术或综合艺术等学科的教学,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形式传递艺术美并共同欣赏美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发展[5]。艺术教学的独特性决定其与其他学科比较,需更多的准备,确立艺术教学的知识、技能、情感目标,分析艺术教学的内容,设计艺术教学的过程等。
1.3人文素养 2006年梁立[8]提出,人文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包括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系和精神体系。其范畴主要包括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关怀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修养,表现在职业道德、职业形象美、人际沟通技巧及礼仪等方面。说明人文素养不但指一个人具有的综合知识和长期实践基础,且能将理性认识转化为情感表达的能力及创造美的表现水平,体现在独特而美观的事物、用形象来反映现实的社会意识形态中(如文学、绘画、音乐、领导艺术等)。
2 护生人文素养的教学方式
目前,国内人文素养培育主要集中在大学《护士人文素养》[8]课程中,国外的培育方法多样,较多利用艺术教学形式[9]来进行。
2.1数字叙事
2.1.1概述 21世纪10年代由LAMBERT发展而来,数字叙事被认为是一个创造性的艺术过程,其使用3~5 min的数字剪辑图像和声音来捕捉个人故事[10]。目前,主要广泛用于4个领域:教育干预、技能学习、他人生活经验的学习、了解个人生活经历[11]。SHIEH[12]提出,数字叙事应是长期教育策略中有用的工具。
2.1.2应用效果 有研究采用准实验性干预研究探讨了数字叙事对青少年酗酒问题的干预影响,数字故事由高年级的学生制作,让青少年通过对世界和生活的感知了解酒精的危害,通过对酒精知识的学习和稳定的态度来防止饮酒量与次数的增加,同时,支持青少年发展应对策略和社交技能[10],可在教育中长期应用[13]。有研究选取60名青春期女性随机分派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进行数字叙事干预,结果显示,青春期女性压力、焦虑、抑郁和愤怒均得到改善,通过分享个人经历来缓解学习压力[14]。STENHOUSE等[15]开展了基于美国阿拉斯加的一项年轻人参与的社区研究,432名年轻人制作了566个数字故事,使故事的数字展示超越刻板书本印象的文化身份,数字叙事促进自我表达和对个人生活故事的反思,支持个人和文化认同。
2.2视觉艺术
2.2.1概述 1987年美国理论家艾尔文·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含义》一书中提出“视觉艺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直观的平面或立体艺术形象,对艺术形象进行完整的视觉把握,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有很多种,包括影视、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实用装饰艺术和工艺品等[16]。视觉这个词语从字面上来看是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也就是人类眼睛所观看到的景象,也就是一种可视文化。视觉艺术强调其真实性,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并具有很强的美学元素,称之为视觉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