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
截至10月9日,猫眼数据显示:电影《长津湖》的票房已经超过37亿元人民币。
随着这部史诗战争大片的热映,“长津湖”也成了热词。
在百度输入“长津湖”三个字,搜到的相关结果竟多达100000000个,对,您没看错,1个“1”后面跟了8个0!1亿个!估计能挤进今年的年度热词了。
长津湖是位于朝鲜北部长津江上游的人工湖,在咸镜南道,是朝鲜第二大人工湖。这里因为震惊世人的长津湖战役才广为人知。
长津湖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9兵团3个军,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与武器装备世界一流、战功显赫的美军第10军,于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4日在朝鲜长津湖地区进行了殊死一战,我志愿军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建制团的纪录。经此一战,志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志愿军在东西两线同时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但长津湖战役的惨烈程度军史罕见。
2020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亮剑”特刊《冰血长津湖》,对长津湖战役有较详实的报道。
文章中写到:
12月8日晚,减员万余人的陆战1师通过水门桥,仓皇逃向兴南港。
煮熟的鸭子从水门桥上飞了,时任58师师长兼政委黄朝天为此暴跳如雷,非要枪毙担负爆破、阻击任务的172团团长。团长对他说,先去阵地上看一看,看了再枪毙也不迟。
来到俯瞰水门桥的阵地上,黄朝天看到战士们一个个在雪坑里,枪都朝公路摆着,无一人后退。
黄师长走近那些战士,战士们一动不动,都冻成了冰雕。两个连上百名战士伏守在冰雪中,却没能等到向敌人发起冲锋的那一刻。
黄师长见状,顿时伏地痛哭。
在上海籍战士宋阿毛单薄的衣服里,战友们找到一张薄薄的纸条: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12月17日,毛泽东发电:
“9兵团此次东线作战,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由于气候寒冷,给养缺乏及战斗激烈,减员达4万多人之多。中央对此极为怀念……
”
长津湖的牺牲是惨烈的,也是有意义的。此役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美国《时代周刊》评价这次战役为“对美国来说从未有过的最大的败北”,《新闻周刊》评论:“也许这是美国历史上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在军事上遭受的最惨痛的失败。”
此役之后,“联合国军”撤回三八线以南,世界上再没有人认为这样一支“农民军队”是可以不放在眼里的力量了。
战后,人们才知道,这年是朝鲜有记录以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战士们在水门桥埋伏的那一夜,
温度低至零下54摄氏度
。
也许正因为如此惨烈,长津湖战役成了“中国人不愿提,美国人不敢提”的历史,事实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长津湖”很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除了军迷,很多人对长津湖是陌生的。
以京报集团的报道为例,通过资料库检索发现,从1952年至2021年7月底,北京日报和北京晚报只有89篇文章提到了长津湖。上世纪50年代有8篇,60年代有4篇,另77篇出现在1994年之后,更有72篇出现在2010年之后。也就是说,长津湖战役是近十年来才逐渐在新闻报道中多起来。
同样是在京报集团资料库中检索,自1952年至2021年7月,检索“抗美援朝”四个字,日报有3751篇,晚报有1753篇,核计5504篇;检索“志愿军”,日报有4924篇,晚报有1653篇。
仅北京晚报于上世纪50年代刊发的带有“志愿军”的文稿就有218篇。60年代文稿有297篇,而涉及长津湖的分别只有两篇。
自1965年6月18日晚报的报道《中朝友谊壶》中出现过“长津湖”,直到1994年8月13日,才又在报道中见到“长津湖”,间隔了
29年!
北京日报自1963年9月21日在《咸兴倾城沸腾热烈欢迎刘主席》一稿中提到“长津湖”后,直到2010年10月26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的报道中才又见到“鏖战长津湖”,中间间隔了
47年之久
!
难怪人们对长津湖并不太熟悉。
不妨重温一下半个多世纪前,北京日报、北京晚报是如何报道长津湖之战的吧。
《在长津湖畔》——北京日报,1952年10月28日